储能企业是卖设备吗?揭秘行业盈利模式的四大核心
我们凭借前沿科技,持续革新太阳能光储设备解决方案,全力推动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"储能企业是卖设备吗"成为许多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的共同疑问。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新能源行业本身一样充满多样性。让我们用一组数据开启探索:根据GGII统计,2023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TOP10企业中,设备销售收入仅占总营收的37%,而服务类收入占比达到53%。这组数据已经揭示了答案的冰山一角。
储能企业的主营业务不只是设备销售
储能行业的商业模式远比单纯的设备买卖复杂得多。就像智能手机行业不仅是卖硬件,储能企业也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:
- 设备制造与销售:涵盖电池模组、PCS变流器、BMS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
- 系统集成服务:根据应用场景定制化设计储能系统,毛利率可达25-35%
- EPC总包工程:包含设计、采购、施工、调试的全流程服务
- 运营维护(O&M):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,部分企业收取0.02-0.05元/Wh/年的服务费
典型企业业务构成对比
企业类型 | 设备销售占比 | 系统集成占比 | 运营服务占比 |
---|---|---|---|
设备制造商 | 65%-80% | 15%-30% | 5%以下 |
系统集成商 | 30%-45% | 50%-65% | 5%-10% |
综合服务商 | 20%-35% | 40%-50% | 25%-35% |
行业最新趋势重塑商业模式
在"双碳"目标驱动下,储能行业正在经历三大变革:
- 虚拟电厂(VPP):通过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
- 共享储能模式:类似"储能界的Airbnb",提高设备利用率
- AI+储能运维: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预测性维护
- 液流电池崛起:适用于长时储能的新型技术路线
以某头部企业2024年实施的200MW/800MWh共享储能项目为例,通过容量租赁和峰谷套利,项目IRR可达8.5%,远高于单纯设备销售的5-6%。
优质储能企业的三大核心优势
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,往往具备以下特征:
- 核心技术自主化:电芯循环寿命突破8000次,系统效率超92%
- 场景定制能力:针对源侧、网侧、用户侧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方案
- 全生命周期管理:涵盖设计、施工、运维、回收的闭环服务
某上市公司推出的"储能即服务(ESaaS)"模式就是典型代表,客户无需前期设备投资,只需按实际用电量付费,这种模式已获得30%的签约增长率。
结论
回到最初的问题,储能企业当然卖设备,但这只是商业版图的基础模块。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,行业正从"设备制造商"向"能源服务商"转型。未来成功的储能企业,必定是能够提供"硬件+软件+服务"综合解决方案的行业整合者。
常见问题(FAQ)
Q1:储能设备销售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吗?
目前头部企业设备销售占比已降至40%以下,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成为新增长点。
Q2:如何选择靠谱的储能企业?
建议考察技术研发投入(应占营收5%以上)、项目案例经验(至少3个以上大型项目)、售后服务网络覆盖等维度。
Q3:用户侧储能项目的回收期有多长?
在现行电价政策下,工商业储能项目回收期约4-6年,随着技术进步有望缩短至3年左右。
Q4:未来哪种商业模式更具前景?
虚拟电厂聚合、共享储能、光储充一体化等创新模式正在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。